特稿·陈存根 |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

2025-03-28


作 者

陈存根,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方位推动社会工作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以后,成立了中央社会工作部,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组织保障。中央社会工作会议首次对社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党的社会工作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不仅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方向和任务,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做好民政民生工作也做了全面部署,布置了具体任务,聚焦“一老一小”等基层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提出了明确要求,服务民政民生需求是基本而重要的社会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要战略部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抓好落实,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01

坚持党建引领,保证社会工作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要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社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将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紧密结合,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通过党建工作,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注重创新,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在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持之以恒,确保党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社会工作全过程,为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社会工作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党建引领思想建设。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思想武装,深入学习并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工作要求、时事政治、法规制度,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党建引领组织建设。要不断加强完善社会工作社团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做到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无盲点、党的路线能落地、党的纪律有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加强社团组织和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围绕政治可靠、业务过硬、服务到位的目标,建设宏大社工队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自律水平,工作运行有序,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可靠、系统高效;党建引领业务建设。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加强社会工作社团组织和社工服务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建设,保证业务发展方向不偏,工作不乱,到人有效,解决好党建、业务“两张皮”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总结推广我国本土社工典型经验,注重社工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社工理论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工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02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作用,扎实推动

服务人民落地见效

社会工作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深刻理解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人民中的作用。这意味着,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政策的制定,更要注重政策的落实,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真正惠及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个案管理、社区服务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服务;要注重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服务的质量,让服务人民的工作真正落地见效;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跟踪服务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确保社会工作始终与人民的需求同步,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广大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专业技术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组织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断提升化解矛盾、防范风险能力,把各类突发应急事件消除在萌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必须大力培育社工服务机构,开发社工服务岗位,为社工开展服务搭建平台,提供组织保障,发挥职业功能;必须建立社工服务标准,突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属性和服务质量;必须健全服务评价体系,确保服务效果可量化、可评估、可验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在做好传统社工服务领域工作的同时,紧扣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承担社会任务,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突破,取得进步。

03

努力营造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还面临着社会不断转型、社会认知薄弱、行业发展较慢、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机构缺少、经费保障不足、行业立法滞后等困难和问题,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任务、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就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建立共识,努力形成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要切实做好宣传,增进社会认知。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宣传资源、宣传形式和宣传优势,借助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特别要高度重视“两代表一委员”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将社会认知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来、统一到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努力推动形成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事业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

要加强经费保障,推动事业发展。要根据社会治理需要制定长期规划,按照社会工作的种类、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对社工人才的需求,精准计算经费额度,纳入政府财政经常性开支预算,依法拨付到政府主管部门,专款用于购买社工服务。要让社会工作经费支出成为完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财政必列项目,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要推动立法进程,实现有法可依。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会工作迎来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支持社会工作更好发挥作用的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运行、管理、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于法周延、系统完善、相互衔接、成龙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法治保障。要推动并加快社会工作立法进程,不断健全完善行业规章制度,制定实施行业自律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权益保障、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和政治待遇,让社会工作者进得来、长得大、出得去,不断增强其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让他们真正成长为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有力助手,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落实民生政策、服务基层群众的职业队伍。


囿于篇幅,公号舍去注释和参考文献,完整版本详见《社会治理》2025年第1期。

来源:社会治理期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目录